依兰琳卡服装有限公司

《微服民族服饰文化6》佤族服饰

作者: 时间:2016-06-02 13:39:59 阅读:

   佤族,源于我国古代的“百濮”族群,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怒山山脉南段,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广大山区。

   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山峦连绵,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山区,海拔均在2000米左右,平坝极少,历史上把这一片山区称为“阿佤山”。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西盟地区的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裤筒一般宽一尺二寸,喜欢赤足。男青年“串姑娘”时,在黑上衣内要多穿一件白衬衫,有的头上还加鲜花。佤族传统的男子短发,头缠黑色或红色布包头,有的也包白色包头。包头的颜色是区别男子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根据传统习俗,村寨有威望的老人和公认的英雄,以及民间歌手往往包红包头。过去包红色包头者还包括部落酋长和首领,其余多缠黑、白包头。黑布包头是佤族男子普遍喜爱缠裹的,他们认为缠得越高越美,越壮观。佤族男子缠红色包头的习俗,据说与对火的崇拜有关。佤族人认为火是力量的源泉,过去每年要以村落为单位,举行取新火祭典。仪式由村寨头人或有威望的长者主持,他们以原始的摩擦方式取火。因为认为火是神圣的,因而火的颜色也是崇高的,于是村寨有身份地位的人就把像火一样的红颜色视为神圣之物缠于头上,以象征自己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显示自己神圣的权力。各地的佤族男子外出时,常常是身佩长刀、弩弓和铜炮*,挎织花“筒帕”。如果男子不佩长刀会被视为衣冠不整,如果不持*弩则会被认为没有男子气概。因此,佩带长刀,身背*弩的男子一向被看成是男性美与力量的象征。佤族妇女多留长发,饰以银质发箍,有些地区用藤蔑或麻线编织发箍。披肩的长发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银珠。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耳悬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二、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佩上两三串鸟骨或贝壳制成项链,五光十色,十分耀眼。裸露的腰腹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生活在阿佤山边缘地区的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沧源大部分佤族未婚女子,天蓝色或蓝色是她们的首选服装颜色,梳发盘辫,喜欢将假发一同辫盘于头上,并在乌黑的发辫上常插几朵盛开的山茶或幽香的白露花,有的还在发辫上装饰有两个用多种毛线织成的小绣球,显得活泼可爱。妇女婚后衣着颜色开始改变,黑色逐渐取代青色或天蓝色。留长发,梳发挽髻或编发辫,以彩线缠发,盘绕头上,再缀以彩色毛线球,比少女时代更加妩媚。老年妇女缠黑布包头,在左侧留有一截包头穗。另外,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妇女,她们的衣服上均喜欢缀钉数枚银泡或银质花饰;筒裙边间织有红、褐色几何纹图案;耳坠银质或竹藤质的大圆耳环;颈戴有大小不一的多个银项圈;手腕戴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的银镯;小腿束数道漆色蔑圈;平时上山劳动或赶集,身不离竹编背箩和织花筒帕。竹藤圈和银发圈是佤族妇女离不开的佩饰。佤族未成年的少女,从出生时算起,每增一岁,即在腰间或小腿处加一竹藤圈。过去许多人认为,从佤族妇女们所戴的竹藤圈个数,就可以判断出她们的实际年龄,故民间流传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另外,阿佤山的妇女们还非常看重其筒裙的花纹图案,往往把自织的,上面有本民族风情特色图案的裙布视为。常见的传统花纹图案有白鹇鸟翎纹、松鼠牙纹、箭尾羽翼纹、茅草纹等。每一种纹样都代表着一种较抽象的观念,如白鹇鸟翎纹象征吉祥和幸福,松鼠牙纹象征坚强与结实,箭尾羽翼纹象征勇敢与正直,茅草纹则象征刚直与朴实。能织出优美图案,清晰纹样的姑娘不仅为同伴们羡慕、敬仰和仿效,而且往往成为小伙子们迷恋和追求的对象。

文章TAG: